【Yahoo 新聞報道】假貨氾濫全球,卻成為港人陳嘉杰(KaKit Chen)創業的契機。他多年前在美國網購一對Jordan球鞋,卻發現是假貨,遂萌生創業念頭,創立了結合AI與專業鑑定師的手機應用程式。目前該程式的服務網絡遍及全球,由鑑定球鞋和奢侈品,到近年興起的遊戲卡和Labubu等公仔也能鑑定真偽,更吸引大型電商平台和不同地方的政府合作,每日處理約3000件鑑定申請,最快10分鐘內就能完成鑑定。
「那對假的Jordan鞋,現在回想是我創業的起點。」2012年畢業於香港科技大學工商管理系、現年約35歲的陳嘉杰(KaKit Chen)早已決定投身科技界,畢業後專注於軟件工程與網絡產品開發的工作,也創辦過電商平台Boutir。他因在美國買到假鞋的經歷,開啟創辦Legit App的旅程。
陳嘉杰於大學畢業後曾到北美生活,2017年時任eBay軟件工程師,在網上購入一雙Air Jordan 1芝加哥配色球鞋,「我一打開包裝就覺得不對勁,後來靠內地朋友幫我看照片才確認是假的」,因而損失過千美元。他指出,當時海外市場對假貨的辨識能力普遍偏低,反觀內地市場因有不少假貨,反而鑑定水平高及更成熟,亦設有不同考牌制度。內地制度以鑑定奢侈品為主,鑑定師需過理論和模擬考試,這讓他意識美國有市場缺口。
美加用戶近半 鑑定擴展至Labubu、Jellycat
2020年,陳嘉杰創立了Legit App,個人或企業用戶只需上傳照片,即可在24小時內獲多層次鑑定結果。該程式從最初專注球鞋鑑定,其後迅速擴展至手袋、潮流玩具、奢侈品等多個品類,每項鑑定由3元至15元美金不等,視乎貨品種類。陳指其用戶約45%來自美國和加拿大,20%來自歐洲。
根據歐盟知識產權局(EUIPO)與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於2021年聯合發佈的報告《全球假貨貿易》指出,2019年全球假冒商品貿易額高達4490億美元,佔全球貿易總額的2.5%,更佔歐盟進口總值的6%,報告又指出,最常見的假冒商品包括化妝品、香水、服裝、玩具、汽車零件及藥品。陳嘉杰指,近年市場上出現採用與正品同等材質,甚至同廠代工的「超級假貨」(Superfakes),包括名牌手袋和波鞋。因二手市場假貨氾濫比預期更誇張,LEGIT APP服務迅速擴展至奢侈品與潮流玩具。他指出,像Labubu、Jellycat等只售數百元的公仔也有大量仿冒品,甚至連原盒包裝都能造假。
Labubu查詢增 每月1500宗
陳嘉杰指出,團隊需不時緊貼市場動態,留意Pokémon卡牌等新興潮流玩物,現時都能透過Legit App進行鑑定。目前Labubu的鑑定案例正在增長,但仍屬少數,每月約1500宗,而該平台每日處理約2000至3000宗鑑定個案都屬奢侈品和運動鞋。他解釋,這類潮流玩具不同於奢侈品,並沒有較官方認證的鑑定師制度,因此團隊會在世界各地尋找對相關物品有深入認識的愛好者或收藏家,納入鑑定師行列,確保鑑定結果的準確性與可信度。
他又與科大共同研發AI系統,可透過分析數百萬張真偽對照圖像,捕捉人類專家都可能忽略的細微瑕疵,包括印刷網點偏差或皮革紋理差異,結合「科技敏銳」與「人類經驗」,才可快速內完成鑑定。
創業之路並不平坦。陳嘉杰在溫哥華一間小型辦公室起步,開業初期團隊以為12小時內完成鑑定已算快速,卻很快發現市場對「即時鑑定」的需求遠超預期,「北美很多人是當面交收,等不了幾個小時」,為此他引入AI技術並建立24小時輪班制度,將鑑定時間壓縮至10分鐘內完成,但他強調鑑證過程不能只依賴AI,須確保每件貨品由至少兩位專家加上AI進行多層次分析,精準辨識真偽。
與電商及Carousell合作
自2020年Legit App正式運營以來,陳嘉杰指平台從每日僅處理數件鑑定申請,迅速成長至每日超過3000件,並於香港、西雅圖和杭洲增設辦公室,目前團隊約60人,當中有40多位是鑑定師。其平台亦與多個電子商戶及二手賣家合作,包括PopChill、Carousell、TikTok Shop、Whatnot、中檢集團和閒魚等,提供鑑定支援,包括協助鑑定二手買賣平台發現的可疑貨品,現時亦有多個國家政府部門與海關採用其服務,協助打擊假貨問題。
除了技術上的挑戰,更大的考驗來自市場教育。陳續指,過去曾遭用戶投訴,接受不到花費買來的奢侈品被鑑定是假貨,「有些人買了假貨,聽到我們說是假的,情緒會很大,甚至不願相信」,惟職員都會再三解釋有關報告,現時為止沒有遇有很具爭議的事件,他唯有專注做好平台的工作,建立專業與信譽,「我們的角色就是在這個越來越龐大的二手市場中,保護消費者的信任。」他正計劃設立實體鑑定地點,讓用戶可郵寄貨品接受更深入分析與鑑定。
假貨混合真貨部件更難辨識 籲雙重檢查
陳嘉杰提醒消費者,購買二手奢侈品時,切勿輕信聲稱產品與原廠品質相同但價格太低的賣家,應選擇經過正規鑑定或具良好信譽的轉售商。他續指,現今假貨的製作手法日益複雜,例如有不法商人會將真品部件與仿冒部件混合,製成難以辨識的商品,由於大多數轉售商未必具備辨別這些細微差異的專業知識,消費者更應謹慎,需要時尋求可靠的鑑定服務,進行雙重檢查。